<
    当然,这是比较温和的说法。

    不温和的说法是旧的豪强走了,新的豪强又要冒出来了。

    更可怕的是鸿固原还是京畿之地,正儿八经的天子脚下。

    这都有形成世家的苗头,足以见得天高皇帝远的关东与江淮地区恶劣到什么地步。

    而这些都是不能明说的。

    至少不能在既得利益者前明说。

    晁错的表情让人联想到阴沉沉的雨天。

    大家都是聪明人。

    张汤都已说到这个份上了,他要是还理解不了皇帝的意思,那也别在御史大夫的位子上发光发热了,赶紧回家找份零工吧!

    “此事牵扯过大,所以陛下……”张汤拱手行了一礼,决定回去继续办事。

    留在原地的晁错不知该做何种反应,甚至在摸到柱子时也未感到一丝丝的温差。

    “陛下,您真是……”

    “太冒险了。”

    过了许久,他才踱着虚软的步伐回到屋里。

    在关里关外都注视着第二次科举时,无人在意皇帝收回各地任命小吏的权力。为此,当地的大姓之家自然是闹过,哭过,并且准备武力反抗当地的郡守县令。但是在自己人的苦苦哀求下,真是比自打颜面还要精彩。

    就像张汤暗示晁错的那般。

    家无闲钱,没点能量的就算碰上不吝啬教的胡毋生,也不能靠抄书做工攒出赴京赶考的闲钱。

    即使刘瑞略通历史,试水下南北朝才提出概念的科举,他也不能放着眼前处处要钱的大事不干,拿出还未投入市场的五铢钱来解决学生的路费问题。

    仓廪实而知礼节。

    明清时的赶考生有国家机器的帮忙还要凑点盘缠。

    由此可见,西汉的考生,尤其是外地考生自然面临着更多困难,更不会以刘瑞想要得的,祖上三代都是泥腿子的普通人居多。

    所以这群不服的人得做个选择。

    在科举与不服中做个选择。

    至于刘瑞许不许他们的顽固……

    这得看顽固的人占比多少,好不好逐一击破。

    嗯!

    刘瑞的大父已经演示了钝刀子割肉的高端操作,所以可供目的不同的子孙摸着石头过河。

    “要变天了。”宣室殿里的刘瑞打个喷嚏,惹得立在一旁的李三轻声问道:“陛下可要叫太医?”

    “给我上姜汤吧!” 变天的最大麻烦就是双手生疮。

    宣室殿里尚有椒墙炭火提升温度,可阳陵,长陵,乃至霸陵的学子就没这个皇帝待遇,所以让忙着解决小吏问题的刘瑞担心在等人赶考的阶段里拖得太久,导致学子大冷天地哆嗦答题。

    而且对于关漂的学子而言,阳陵县,长陵县,霸陵县的消费就算低于正在融钱的长安,那也比偏远地区高出一截。

    靠着刘启时的积累与某些人的自知之明,刘瑞倒是可以提供免费的住处与一般的伙食,可是就像来到巴黎的玛格丽特成了茶花女,那些见过长安繁华与成功案例的学子真能接受刘瑞给的最低标准?

    长安的子钱商人们的确是被刘启整了个大残,但是这古老的,连现代人都无法杜绝的罪恶生意还是会在封建社会的土地上快速重生,并且以更高明的形式缠死那些入梦太快的年轻学子。

    “宣廷尉监,统钱令,丞相长史过来议事。”一事未了又有一事的刘瑞揉着眉心,起身时竟眩晕地身形一歪。好在为其拨弄炭火的小黄门眼疾手快地扶住刘瑞,这才没让皇帝为此磕着碰着。

    “陛下,还是太医过来瞧一瞧吧!”李三与拨炭的小黄门扶着刘瑞缓缓坐下,后者眼前黑了很久才神智清明,点点头道:“宣。”

    其实不必太医过来,他也明白自己为啥差点晕倒。

    西汉的饮食也就比先秦时好点,而刘瑞为了守孝又不沾荤腥,所以在1+1>的可怕效应下,他不出意外地被再次饿晕了。

    为什么是“再”呢?

    因为在刘启活着时,他就搞出“大汉太子被饿着”的新闻。

    孝期里更没什么吃的刘瑞食谱少到战俘看了都嚷嚷着违反《日内瓦条约》。

    果不其然,太医来后也查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说皇帝太累,需要休息,然后开了一碗糖水让刘瑞服下。

    接过药碗的刘瑞:“……”糖水也能熬成黑色也是没啥了。

    不过就西汉的生产水平而言,这个比龟苓膏稀一点的东西居然味道不错,同时让刘瑞意识到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没有搞定。

    “甘蔗。”刘瑞抿着嘴里的回甘,准备查查西汉这时有没有制糖的基础。

    要知道在工业化解决糖分问题前,甜食可是最大的奢侈品,同时也是提升幸福度的不二人选。

    唯一的问题是……

    如果西汉没有甘蔗甜菜这种能大规模种植的甜味来源,那就只能努力寻找汉朝最强的人形gps。

    张骞,大汉(的胃)需要你。

    第233章

    太学府在被刘瑞从九卿之一的奉常里分出来后便地位上升,隐约有了国士的待遇。

    为此,不管是儒家法家还是黄老家,亦或是不算主流的墨农医兵家,都把刘瑞夸成与齐威王并列的贤君,然后把项羽拎出来批判一番。

    毕竟要没咸阳宫里的一把大火,许多著作也不会消失。

    当然,除了项羽,秦始皇也难免被人说上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