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辣文小说网 > > 破日 > 第147章
    宿延一米九的个子,站在不到一米七的沈微蓝面前却尤其卑微,他垂着头、颓败地听着。

    “只要你永远不说,他就可以永远假装不知道。”

    沈微蓝眼底溢出恨意,胸中悲恸难消:“不过往后他每次看到你,或许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吧。”

    想到含冤而逝的父母、想到这一生或许都不能为他们报仇雪恨、想到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庭,就是因为这个人的家人而分崩离析、生离死别。

    怎么可能不恨?

    理智告诉沈微蓝不应该连宿延一起恨,他何其无辜?

    可他们父母呢?难道不比宿延更加无辜?!

    “星星还真是坚强。”

    沈微蓝都做不到镇定自若地面对凶手的家人,她最多无视,多说一句话就难以藏住汹涌的恨意。

    但为父母的死奔走了三年多、遍体鳞伤的沈掠星却可以。

    他们家星星这么喜欢宿延的吗?会不会有点太辛苦了?

    沈微蓝笑着笑着眼睛红了:“不过这是你们的事,我管不着,只要星星往后健康平安,我绝不插手。”

    宿延埋着头,很低地“嗯”了一声,沈微蓝转身朝走廊深处走,去护士站拿药,留下宿延一个人站在起风的窗前。

    下午两点,沈微蓝拿着祛疤膏进了病房。

    午睡刚醒还在喝水的沈掠星听到脚步声立马抬起了头,见来人只有姐姐,顿了顿忍不住问:“宿延呢?”

    沈微蓝拧开祛疤膏的盖子:“不知道,手臂伸出来涂药膏。”

    一些小的伤口已经掉痂,沈掠星看姐姐似乎心情不好,便听话地伸出手,将袖子卷起来,让姐姐给自己涂药膏。

    “我这两天在看s市的房子,等你出院跟我一起过去。”

    沈微蓝让沈掠星换一只手,边给他涂药膏边说。

    “去s市?”沈掠星微微讶异:“我也去?”

    沈微蓝抬头横了他一眼:“否则谁照顾你?那边有几所高中接收复读生,到时候选一下,把学籍也转过去。”

    “好。”沈掠星乖乖答应,又抬头看了眼病房门口,护士和其他病房的病人来来往往,却唯独没有宿延。

    “我午觉睡醒了,你去哪了?”

    等沈微蓝给自己涂好药离开,沈掠星用新的手表给宿延发了信息。

    几秒后宿延便回了消息,他发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是已经长成大型犬模样的沈志强。

    沈掠星眼睛一亮:“你去接沈志强了!”

    “嗯,在回医院的路上,就寄养在医院附近的宠物店里,你下楼就能去找它玩。”宿延回复。

    宿延又拍了好几张沈志强的照片发给沈掠星,沈志强现在变得特别魁梧强壮,感觉可以随时把沈掠星扑倒。

    “谢谢姐,沈志强之后就不麻烦你照顾了。”商务车里,宿延对坐在后座、五官大气明艳、完全看不出年龄的女人道。

    “我倒是希望一直照顾它呢,你给吗?”宿随好笑道。

    沈志强在宿延出国前一直放在宿家宅子里让狗保姆照顾,后来大伯的女儿、也就是宿随偶然一次回家看到了沈志强,很是喜欢,便问宿延能不能放在她那里养。

    大伯从政,为防诟病,他们家和宿家一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宿延的堂姐——宿随和宿家的小辈也几乎没有什么来往。

    宿随为人正直清贵,几乎没有沾染半分宿家小辈的恶习。

    当时宿延确认了宿随是真心喜欢沈志强、又问了沈掠星的意见,便答应将沈志强暂时放到她那里养,等高考之后再接回来。

    “你昨儿是不是去总部闹事了?我爸都听说了。”

    宿随摸着沈志强的脑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小延。”

    宿延挑眉:“大伯不是忙着竞选么?还有空听这种八卦?”

    宿随意外地看向自己堂弟,探究地问:“你什么时候关注这个了?”

    “大家不是都关注么?”宿延笑了笑:“大家还说,大伯今年的竞选不比前几年顺利了。”

    宿随沉默下来不说话了,片刻才笃定道:“今天找我不只是接狗,对吗?”

    “姐,大伯竞选受挫到底什么原因,你们真的不知道?”宿延问。

    宿随神色沉下来,戒备地望着宿延:“你到底想说什么?”

    竞选不顺原因自然复杂,但主要原因并不难猜。

    宿韬说到底也是宿家人,背靠庞大的商业帝国,政治觉悟再高、政绩再漂亮,大家提到他也总是避不开宿家。

    一年三年的新鲜感还在,四年五年的,那些选举人不可避免被更精彩动人的故事吸引。

    比起从未吃过苦的宿韬,那些寒门出身、背景薄弱的政客在这两年来更加吸引选举人的目光。

    宿韬再如何为底层做事,依旧是豪门贵胄,他无论如何都比不上本身从底层爬上来的那些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同类。

    宿随声音微敛:“小延,插手这件事对你没有好处。”

    宿延在这个时候提到自己父亲的政治危机,宿随很难不对他产生敌意。

    宿延耸肩:“姐,你知道昨天我为什么闹到总部吗?”

    “男朋友?”宿随也听了些八卦,知道宿延交往的那男孩,正是自己太奶奶当年下乡遇到的那户人家的孩子。

    “这只是一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