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辣文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献祭(人外) > 履薄冰
    第二天清晨,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气。虚拟屏幕正悬浮在空气中,轻声播放着全球联邦新闻。屏幕上,联合王国的首长之一亚历山大慷慨激昂地发表着他的最新演讲:“基础科学研究耗资巨大,成效缓慢,我们需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更实际、民众更关心的项目上,比如星际移民和意识上传……”

    扬西站在一旁,观察着明达的反应。她脸色平静,指尖却不自觉地轻轻收紧,眼底隐藏着某种深沉的失望。新闻播报完毕后,空气短暂地凝固,扬西温和地开口:“明达小姐,这样的观点并非第一次出现,你无需太过在意。”

    明达未立即回应,只轻轻抿了一口咖啡,声音平淡:“可这样的声音正在成为主流,而我们需要经费和支持。没有这些,所有的理论都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研究所的空气似乎也被压抑的气氛感染,所有人步履匆忙。实验室门口的通知栏闪烁着黄色的提示,明达扫了一眼,内心微微一沉:“您的研究经费申请仍在审批中。”

    主任办公室内,汉斯揉了揉太阳穴,语调疲惫:“明达,现在联邦政府的政策倾向明显,他们觉得基础理论研究收益太少,短期又看不到实际效果。你得做好准备,资金可能随时被削减,甚至暂停。”

    明达垂眼盯着桌面,保持着冷静却难掩无奈:“我明白了,谢谢你,汉斯。”

    正当明达准备返回实验室时,一群身穿黑色制服的审查人员突然进入实验室。他们亮出徽章,开始检查设备和数据记录。领头的官员不耐烦地扫了一眼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公式:“你研究这些到底有什么实际用处?”

    明达克制住内心的烦躁,平静地回答:“我们探索的是量子场与时空的统一,这对于理解宇宙诞生的状态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官员摇头嗤笑了一声,没有再多说什么,低头继续检查实验数据。

    扬西轻声地安慰周围面色紧张的年轻研究员,试图缓和实验室内的焦虑氛围,但他也敏锐地感知到明达情绪中的复杂扰动。

    审查人员最终也没能找到什么发作的由头,明达眼神在屏幕与领头官员之间移动,右手始终垂在身体一侧,指腹贴着实验台边缘,骨节轻微绷紧。

    领头的那人合上记录板,嘴角收着一个勉强维持礼貌的角度,转身前留下最后一句:“希望你们的研究,真像你说的那样重要。”

    等他们走远,门再次闭合,实验室内的空气才重新流动。年轻的研究员们沉默地站在各自工位旁,手掌搁在终端控制板上,皮肤几乎贴紧玻璃,像是等待一个不会再启动的程序。

    一名年轻研究员低声说道:“明达博士,我们的研究真的还有意义吗?政府甚至都不愿意再支持我们了。”

    明达慢慢扫视过每一个人的脸,没有催促。她走到主终端前,按亮那块被暂停的能源节点图像。光点依次闪亮,像从深海涌上来的碎金。

    “我们所做的研究,是人类理解宇宙真相的基础工程。”她没有提高声量,也没有刻意压低。“或许它现在看起来沉默、缓慢、成本高昂。但每一个数据点,都是我们走进未知世界的坐标系。”

    有几人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有人低头轻轻按了一下手边的按钮,终端屏幕重新亮起,也有一人望向地面,眼神游离,脚尖不自觉地踢着椅腿的边角。

    明达点了点头,转身往自己座位走去。长椅在她背后发出细微的摩擦声,她在上面坐下,解开实验服的上端卡扣,喉结微动,喝了一口已经冷掉的咖啡。

    这句话,已经说过太多次。每次都有效果——一部分人会被重新点燃,一部分人沉在原地,等待更有说服力的理由。

    但她自己清楚得不能再清楚:她不曾为了人类未来走进这片研究场域。

    有人天生喜欢聚光灯下的喧嚣,于是成为演员;有人向往财富,最终成为了商人;还有一些人喜欢驯服混乱,于是做了政客。她呢——她只对混沌背后的规则感兴趣。那些看不见的公式结构、变量关系、不断偏离又收敛的测量曲线,是她唯一能感觉到“真实”的存在。

    夜幕降临时,明达终于回到家中,疲惫缓缓涌现,她倚在沙发靠背上,额前的发丝垂落,掌心垫着一只刚倒好的陶杯,温度已从指间散去。

    扬西站在她面前,没说话。客厅静得只剩钟每一次间断的滴答。明达看着杯中浮起的气泡一点点破灭,忽然说:“我今天说的那些话,是为了他们。但对我来说,科学不是为了所谓文明进步,也不是为了那些好听的理想。”

    她没有抬头,只是微微偏了下头,肩膀贴着沙发边缘的弧度。声音不带情绪,也不期待回应,像在拆开一封写给自己很久以前的信。

    “我只是想知道而已。我想知道答案,想看那个黑盒子里有什么。除了这个,我对什么都提不起劲。”

    扬西缓缓在她面前蹲下,一只手覆上她握着杯子的手,另一只手指轻轻捏了捏她的指尖。他低着头,指腹停留的时间比必要的久了一瞬。

    “明达小姐,你做这些的原因是什么,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他仰起脸,眼睛定定地望着她,语气很轻,但每个词都停得分明。

    “我的原因——只是你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