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朕去见你兄长,让他火速率军出兵剿灭誉王。朕要赶在誉王举义之前,先杀他个措手不及。”

    萧宸瑞忽而长叹一声,抚了抚乔萍儿的乌发:“萍儿啊,你可知,今日朕看着那些名字,多害怕里面有你兄长的名字。”

    “皇上说什么呢?我们兄妹对皇上一向忠心耿耿!”乔萍儿甜甜的笑:“谁都会背叛你,臣妾永不会背叛皇上。”

    “是啊,幸好朕如今还有你们兄妹可信。”他爱怜的抚了抚乔萍儿的脸庞,“好萍儿,在这等着朕。”

    浓雾缭绕,在荒无人烟的山中,时不时传来猫头鹰的叫声,更显阴森凄凉。

    孙豹带着人在一棵做过记号的树下刨坑,沈云起挥着锄头,泪水和汗水混成一团,一滴滴的落在土里。

    谢清遥立在对面,在他的身后,摆着六口棺椁。

    他带着谢清洲来收尸,给他的家人收尸。

    这件事迟了五年。

    他思绪飘忽的想,人生最可怕的地方大概在于,很多人的离开没有告别。

    悄无声息的。

    谢清遥回忆起改变沈家的那一天。

    父亲亦如往常去早朝。

    第151章

    那日。

    谢清遥前一晚在兵部当值,早晨回来补觉,正好看见了父亲上轿辇。

    他若无其事的喊了声:“爹。”

    父亲叫住了他:“你想想办法把老三弄去兵部,他什么样子,越发混球!照这么长,以后迟早废了!”

    “我怎么弄?娘又不让。”

    “你想想办法游说一下,把道理摆一摆,我摆过了,摆的差不多了,你再摆摆。”

    “嗯。”

    这是谢清遥与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

    以“嗯”字结尾。

    透着敷衍,和懒散。

    父亲上了轿辇,他甚至没有目送父亲的轿子离开,若无其事的进了将军府。

    路过母亲的庭院,母亲已经起身了,她穿着一身水蓝色的寝衣,头发拢在肩膀的一边,对谢清遥道:“过来,吃了饭再睡。”

    “不吃了,很困。”谢清遥打了个哈欠,朝着自己的院子去了。

    这是谢清遥一生之中最遗憾的事,稀疏平常的错过了与母亲最后一次用饭的机会。

    至于大哥大嫂呢?

    他当天甚至没有看见他们。

    大哥在兵部,大嫂在大哥的院子里。

    他遥遥听见了侄儿的哭闹声,当时甚至觉得有些吵。

    一觉醒来。

    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有任何预兆,一群人冲进了他的房间里,他抬眼,看见了带人进来的乔忠。

    乔忠,如今的兵部尚书,昔日曾是谢长卿一手提拔的人。

    乔忠的脸上带着几尽得意的笑容:“少将军,谢家的好日子,到头了。”

    锄头落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音,打断了谢清遥飘忽的思绪。

    他看着谢清洲跪倒在地,像是疯了一样的用手拨开黄土。

    孙豹也跪在地上,带着人快速的用手清理。

    周遭寂静,唯有剥落黄土的簌簌声。

    渐渐地,白骨自黄土之中露出。

    孙豹用颤抖的声音说:“最左边的是老将军,旁边是老夫人,然后是大爷......”他说不下去了,悲声呜咽。

    谢清洲跪在地上,望着森森的白骨,失声痛哭。

    谢清遥颤抖的手紧紧抓着手心里的骰子。

    他极力的平复着自己的情绪。

    他的拳头在颤抖,他的眼睛凝着鲜红的血丝,他极力的遏制着自己,让自己不要落泪,不要失控。

    哭声缭绕在半山,隔着如纱般缥缈的浓雾,他往前走了一步。

    仔细的去看至亲的枯骨。

    他们的头颅都与颈骨分离了,连侄儿与侄女的头颅也分离了。

    不单单如此,他看到了父兄的肋骨折了四根,肩峰碎了,大哥的腰椎变形。他的母亲和长嫂,十根手指,几乎没剩下几根。

    也就是说,他们生前同样曾经遭受了无情的拷打。

    “娘亲的手指在哪!娘亲的手指没了!娘亲最怕疼了呀!”谢老三哭嚎得像个孩子,他涕泪横飞,凄声不知问谁。

    “站起来。”沉重而清晰地声音。

    谢清遥冷冰冰的望着谢清洲:“随我将家人装殓入棺。”

    军中,帐内。

    乔忠冷眼盯着跪在自己对面的方文道已经很久了。

    乔忠上唇的胡须在止不住的发颤。

    “咚!”拳头震在案上,他目眦尽裂的望着方文道:

    “我观察你一路了,实话说了吧,其实你根本就是个对军事一窍不通的草包对吧?

    这一路,我问你军事,你含糊其辞支支吾吾!

    聊闲事,你他娘的跟老子精神抖擞妙语连珠!

    你甚至连最简单的兵法都不懂吧!

    枉我还当你是块好料!”

    乔忠悲愤交加的怒视方文道。

    令乔忠感到悲哀的是,这个草包是他自己亲手把他从边关调来身边的。

    令乔忠感到愤怒的是,乔忠信心满满的带着这个草包已在平叛誉王的路上了。

    方文道脸色惨白的往前爬了两步,诚惶诚恐的磕头:

    “微臣不敢隐瞒大将军,此次微臣之所以能在边关屡立奇功,能打胜仗全是因得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