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于自己的陵墓……

    嘶……

    鉴于大汉资金紧张,所以刘瑞暂时停了皇陵这种不太实惠的面子工程,转而在原定的皇陵选址边建了个贸易区,从而给进京的商队一个货物中转处与落脚之处。

    毕竟长安室的消费还是太高了。

    而且考虑到历史上的茂陵距离汉景帝的阳陵和汉文帝的霸陵太远,不符合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的理念,所以刘瑞毫不客气地霸占了汉成帝的昌陵址——没办法,此地的环境实在是太好了。不仅靠着河道,更是卡在霸陵与阳陵间,方便学子闲暇之余来此贡献gdp。

    哎!这么好的地方,也不晓得汉成帝那个脑子有坑的为啥最后弃了不用,转而葬在咸阳市前的延陵处。

    可能这就是古人与现代人的代沟吧!

    …………

    “阳陵县的那些承包商里有不少人借了大汉钱庄的钱,记得让铜钱局的审严点,别让他们把大汉钱庄当成自己的私库了。”因为在科举放榜前闲的发慌,所以刘瑞关心起各大陵旁的基建工程。只是这大汉承包商的下限层次不齐,更有想要空手套白狼的混入其中,所以为着保险起见,刘瑞给贷款者分了等级与贷款条件,并且要求官方合作的承包商进行验资与交付押金。

    好家伙,搁在后世就是甲方找乙方要钱。

    也就是封建社会才会允许这种操作,同时也把居心不良的都挡在门外。

    “关于武学院的职位安排,不知陛下可有章程。”前来议事的人里,年纪最大,资格最老的田叔在聊完关于放贷的问题后颤巍巍道:“陛下出资修建宫院,故这太学府与武学院的校长非陛下莫属,否则难服悠悠之口与君臣之道。”

    太学府里排得上名号的诸子百家就有十几个,这还不算儒法两家的各种分支与暂时搬去武学院的兵家。

    这么做的好处是各派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感而不遗余力地掏空家底,祭出包括申培(鲁诗派山头),董仲舒(公羊大儒),胡毋生(公羊大儒),欧阳生(欧阳尚书派大儒),韩婴(韩诗派大儒),辕固生(齐诗派大儒),黄生(黄老大家),田叔(黄老大家),邹兕(阴阳大家),赵岑(墨家巨子)在内的黄金阵容。

    而法家的巨头张恢与乐季臣在忙完的手头的事情后也会过来开门授课。

    真可谓是群星璀璨,天下大才尽入关中。

    可这甜蜜的背后还有一系列的麻烦。

    且不谈诸子百家相爱相杀了数百年,如今是靠皇帝压着才勉强达成共存状态。所以在对诸子百家的态度上,刘瑞可以私下拉偏架,但是不能表面做出偏心的姿态。

    而他要是从太学宫的授课名单里挑出太学府校长,那校长所在的学派毕竟得到诸子百家的“特殊照顾”。

    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太学府与武学院还是由皇帝出任一把手,比较闲的臣子一旁的默默辅助。

    田叔在上了年纪后就一直呆在还算清闲的大夫之位上,所以在刘瑞的邀请下出任太学府校丞(副校长)。

    纵观长安,也就只有资历够老,德行出众的田叔才能令百家服气。

    即便刘瑞十分清楚黄老家已不再适应当下的大汉,可是为了维持稳定,让黄老家这个没有死敌的学派站于主位也是明智之举。

    然而文人这边安排得差不多了,武人那边却又闹了个不可开交。

    大汉继承了秦朝的军功制度与好斗之气。

    作为一个“独以强亡”的王朝,别看武官成天被骂“匹夫愚见”,但是他们的地位与财富远高于文官。

    军功一落,良田千亩。

    在此情况下,武官间的内斗也是十激烈的,并且还有世家看不起寒门,寒门看不起野路子,野路子看不起泥腿子的鄙视链在。

    田叔的问题倒是把刘瑞给难住了:“武学院那边……朕也实在是拿不出主意。”

    老一辈的勋贵里除了九十几的申屠嘉,便剩个韩颓当能压住小辈。

    可问题是……韩颓当的出身有问题啊!

    此人乃韩王信之后,年少时与阿父一起叛逃匈奴,最终于前元十六年归降文帝,真可谓是debuff点满,神仙难用。

    顺带一提,此人的孙子就是汉武帝的男宠韩嫣,由此可见他家没落成什么样子,居然连孙子都是这个德行。

    第249章

    “关于武学院的讲师安排,各位可有值得参考的意见。”刘瑞划掉老过头的申屠嘉与出身不行的韩颓当,也是想不出有谁担武学院的事实院长:“大汉的武将实在是断档得太厉害了。”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事。

    历来能把腐朽的王朝给葬送掉的要么是农民起义,要么是世家叛乱。

    自古就没文官与商人造反成功的例子。

    这也是宋朝搞出重文抑武的次要原因。

    汉高祖刘邦带着丰沛两县的兄弟打下一片江山后,为了握紧秦始皇的玉玺,他把几个异姓王一一逼得坐罪国除,以至于像周勃,灌婴这样的臣子在汉文帝前老实得一批——毕竟不老实的要么是被物理毁灭,要么是被武力驱逐。

    而在文景之时的藩王之乱后,起哄的功勋世家又废了一批,砍了万人,导致刘瑞扒拉几下,能用的名将寥寥无几,并且除了高祖,文帝时的老将,新一代里就没几个与匈奴人交手过。